公告:
必一运动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新闻动态 NEWS 当前位置: 必一运动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PP电子看见“三个广州” 一个摄影师与广州塔的十年“对话”
添加时间:2025-05-06

  PP电子2015年,25岁的陈冲爬上还未竣工的广州东塔,透过其已见规模的钢筋骨架,远眺而去,“小蛮腰”赫然耸立,城市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上生长,于是,他的相机里留下了第一张与广州塔有关的照片。

  “广州塔是无法回避的拍摄对象,它占据这座城市的核心天际线米的绝对高度重塑城市天际线,成为广州地理空间的“视觉坐标原点”,在陈冲看来,“有时候拍摄广州塔,就是拍摄广州。”

  意识到这一点后,2021年左右,陈冲开启了一场“寻找广州塔”的摄影游戏,即“广州塔收集计划”。十年间,在有意无意中他已拍了三百多张含有广州塔的照片,镜头下的塔影,既是钢筋水泥构筑的地理坐标,也见证了一座城市的鲜活。

  2009年,陈冲来广州读大学,第一次坐地铁去珠江新城,甫一出站PP电子,摩登建筑群鳞次栉比,气势扑面。次年,广州塔正式对外开放,此后每当他从花城广场的地铁站走出,越往上走,楼宇越发巍峨林立,抬头望去,但见城市新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交汇处,广州塔矗立PP电子。在当年的羊城新八景评选中,“塔耀新城”毫无争议地入选。

  就在此时,经由同好的拍摄点位推荐,陈冲独自一人爬上了广州东塔,准备拍摄广州塔。“那时东塔还没完工,我去的时候还是个工地,转了一圈没找到电梯在哪,我就找个头盔戴上,然后爬楼梯,一级一级爬上去。”陈冲回忆道,爬了三四十分钟,到九十多层时,已经能看到广州塔塔尖了,他找了个合适的取景框,就地坐下,给自己和广州塔合照一张,“看照片会以为我坐在边缘,其实还有一段距离,我也挺害怕的,是坐在地上慢慢挪过去,才拍下这张照片的。”

  位于广州中心城区的海珠康鹭片区是知名的“制衣村”,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投身服装产业,在此处扎根。2024年,康鹭片区改造项目逐步推进时,陈冲爬上了村楼。“傍晚时我爬上一个楼顶,看到对面天台有人在吃饭,背后就是广州塔,我觉得这是非常好、能反映工人们生活状态的场景。”晚上6时左右工人们就烧菜做饭,把天台当饭堂,但吃饭时间大概就十分钟,吃完又立马下楼劳作了。

  “他们吃饭时很少说话,不远处就是广州塔PP电子,但没有人看它,也没有人提起。或许这些工人来广州十几年都没去过一次。”陈冲回忆道,这些年他拍过不少群体,有人在塔顶蹦极,有人在塔下售卖纪念品,而大多数人就像这些制衣工人一样,其实并不关注广州塔。这座塔未成为他们丈量生活的标尺,但却是存在于生活中的惯常背景,沉默又无法忽视。在缄默中PP电子,“我觉得广州塔一直在见证城市的瞬间,见证时间的流逝”。

  这三个广州,也常常被框进同一张照片中。陈冲在海珠区的东南方位找到一个位置,原想要拍摄祠堂与广州塔同框的画面,却意外发现,举目望去、由近推远,小洲村、土华村、琶洲、珠江新城等区域,建筑物一级比一级高,犹如立体长卷铺陈。“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城市的阶梯性发展。广州是一个多元的城市,各层次之间交互性又极强,广州塔不是谁独有的。”他说。

  每个在广州生活久了的人,提起广州塔总有或多或少的故事可讲,看到广州塔总有一种莫名的昵近。“其实广州塔2010年才正式对外开放,到今天也就15年,但它很快就成为广州的地标。”陈冲感慨。2018年广州国际灯光节举办,花城广场聚集大量观看表演的市民,他站在人群背后,拼命架高脚架拍摄。待拍摄完一看,所有镜头焦点最终都指向同一处——那些举起手机拍摄的观众,手机屏幕里都是广州塔,而他的镜头又将这些手机框成新的星群,塔尖的霓虹像一根引线,串起无数个被缩放的、虚焦的PP电子、显映在屏幕上的“小蛮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