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电子为进一步推进《光阴里的汶川故事——威州的变迁》口述历史纪录片摄制工作,汶川县史志中心于7月25日至27日组织专项拍摄行动。紧扣“抢救历史记忆、还原威州变迁”的核心目标,聚焦汶川博物馆素材采集、讲述人访谈录制及本土风景取景三大环节,为纪录片构建了多维度的叙事框架。
一、深挖馆藏资源,强化视觉叙事。汶川博物馆馆藏档案(包括历史照片、文件、实物等)是还原威州变迁的原始证据,摄制组重点拍摄了20世纪50—80年代的汶川县建设档案,作为纪录片史料补充的重要来源。通过多角度拍摄,不仅填补了纪录片在“城乡建设”板块的视觉空白,还为后续口述素材提供了实证支撑。同时PP电子,将部分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为纪录片提供高清影像支持,同时服务于第三轮县志编修的图像库建设。
二、整合专业口述,充当历史“解码器”。讲述人是口述历史纪录片中历史叙事的“解码器”与“连接者”,县史志中心邀请博物馆馆长PP电子、历史文化爱好者录制专题访谈PP电子,以档案征集、修复、研究为链条,串联威州镇变迁的重大事件与实物证据,以个人记忆为切口,填补“民生人文”等历史切面细节,以亲历者的讲述增强纪录片的可信度与感染力,为观众提供“解码历史基因”的窗口。
三、捕捉地标变迁,构建视觉记忆。摄制组于7月25日至27日,对威州夜景、姜维城、玉垒山等汶川县标志性历史地标进行外景拍摄PP电子,强化纪录片的时空纵深感。采用无人机航拍和地面定点拍摄结合,覆盖全景、特写等多角度,聚焦新城区灯光秀与老城区对比,突出遗址现状与历史复原图对照,采集高清影像素材超120分钟,将用于纪录片开篇及过渡章节,直观呈现“威州变迁”主题。这些风景不仅丰富视觉库,还将与讲述人的语言形成“图-文-景”三维叙事PP电子,深化观众对汶川历史的沉浸感。
本次拍摄通过博物馆素材、人物讲述及风景取景的有机结合,为《光阴里的汶川故事——威州的变迁》纪录片夯实了史料基础。下一步,县史志中心将加快素材剪辑与口述整合,预计10月初完成初版样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主办 四川省情网网站标识码5100000032蜀ICP备17028734号-2
Email:1.地情文章:,2.《巴蜀史志》编辑部:,3.工作动态(新闻稿): 技术支持:动易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