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电子在刚刚结束的一年里,上海这座城市以多样的摄影作品展览为舞台,展示出其丰富的城市生活与艺术之美PP电子。从集中呈现西方当代摄影的《另辟前卫:摄影1970—2000》,到聚焦上海本土视野的《上海:摄影之都1910年代—2020年代》,这些展览不仅记录了上海的历史与文化,也反映了外来与本土艺术家的交汇。
在众多展览中,《世界观——上海摄影师和艺术家的海外影像》记录了上海摄影师如何在境外观察家乡,而《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相册》则捕捉了日常生活的点滴瞬间。展览《上海:瞬间与永恒1990—1993》更是将旧景复兴,使观众重温四分之一个世纪前的上海风貌。
策展人顾铮在《摄影之都》中指出,自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始终是中外交流的窗口,而摄影则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未来于2024年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揭幕的展览《摄影之都》将致力于呈现自20世纪初以来,几代上海摄影家如何观察这座城市的视角与方式。
2025年1月5日,首场公教活动《东京,纽约,杜塞尔多夫:漂流在外的上海摄影》,将邀请策展人施瀚涛和艺术家廖逸君PP电子、杨迪与评论家林叶,分享他们在各地的摄影实践,从而引发公众对摄影在城市化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思考。
如果有“上海摄影”这一概念,它并不局限于本土摄影师拍摄上海的作品。施瀚涛认为,来自外地的摄影师及海外的上海人在不同城市拍摄的作品均应纳入这一范畴。比如,金石声虽出生于武昌,却在其一生中为上海拍下了许多经典影像,体现了摄影师在空间流动中所带来的视觉变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庄学本的故事同样值得一提。他出生于浦东,曾背着相机深入中国西部,用十年时间记录下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并借助《良友》《申报》等媒介传播至上海观者面前。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上海摄影师的视野与体验,还反映了他们在经历空间流动后,所带来的思考与改变。
在《上海:摄影之都1910年代—2020年代》的展览中,观众驻足欣赏庄学本作品的同时PP电子,也能看到丁悚和爱德华·斯泰肯拍摄的具有时代感的城市街景PP电子,述说着现代主义与照片语言的相通之处。
而留学美国并开展摄影工作的廖逸君,更是通过与伴侣Moro的合作,通过摄影探索亲密关系的平衡,创造出系列作品《实验性关系》。她的作品不仅使她自身的创作得以突破,也引发了对于自我与他人、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思。
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的杨迪,强调了摄影作为中介的独特性,赋予其批判性PP电子,也说明了他的父母与同时代摄影师如何对媒介的探索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林叶观察到的那样,旅日摄影师通过对自我生活的反思,使得他们回归上海时,能够将外面的视野与经验带入这座城市。
总的来说,以上海为中心的摄影讨论成为了推动中国与全球艺术对话的媒介。展览《上海:摄影之都1910年代—2020年代》则为观众提供了一幅关于百年上海在光影中的变迁图景,展现出地域多样性与国际化的特质,也使得上海的摄影生态变得愈加丰富多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